·
帝國海軍的特殊徹甲彈九一式徹甲彈。
·
如說明般,突入海中後改變方向,像魚雷一樣直射向艦底的炮彈。這叫作水中彈效果,受帝國海軍注目。
o
只有帝國海軍知道水中彈效果是錯誤的說法。美國也頻密地產生了這現象故一直在警戒。
§ 最初受到水中彈攻擊大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ジュットランド海戰的德國巡戰リュッツオウ,自此日美英三大海軍也在煩惱如何著手戰艦的水中防御。
結果顯示加強了水線下防御力的日本艦難以被航空魚雷擊沈(日本的重巡級別以上艦艇近乎都是被炮擊戰或潛水艦擊沈)。
相對,美國艦因要通過巴拿馬運河的制約不能充分地在水線下增加防御,有不少艦艇受到日本軍的航空攻撃便簡單被擊沈。
結果顯示加強了水線下防御力的日本艦難以被航空魚雷擊沈(日本的重巡級別以上艦艇近乎都是被炮擊戰或潛水艦擊沈)。
相對,美國艦因要通過巴拿馬運河的制約不能充分地在水線下增加防御,有不少艦艇受到日本軍的航空攻撃便簡單被擊沈。
(日本艦由赤城開始不是被直接擊沈而是自沈處分的艦為數不少,但美國艦只要受到一次致命的攻擊便會在短時間內沈沒。月刊空母艾塞克斯級也出奇地魚雷防御十分不濟。)
·
順帶一提,一般的徹甲彈也能發揮出水中彈效果。但一般徹甲彈的水中彈效果即使炮彈直徑達80倍的大和型46cm炮也只有3680cm=約37m。
而這九一式徹甲彈則有200倍,大和型的46cm炮便有9200cm=92m。
而這九一式徹甲彈則有200倍,大和型的46cm炮便有9200cm=92m。
·
構造上,炮彈彈頭部分改成三重構造,圖中看到的是風帽部分位置。
o
在這之下有炮彈的被帽頭,然後是炮彈自身的平頭。水中突入時,被帽會被吹走剩下平頭的炮彈在水中前進。
o
如能產生水中彈效果所帶來的成果將會十分可觀,但本身水中彈是較稀有的彈頭,加上產生率也沒有特別地改變。(不需要這種不確定的武備呢)
o
反過來說,炮彈本身的質量足夠的話可以射穿裝甲在其中爆炸能予其大傷害。(問題是能做到這點的戰艦完全沒有被使用... )
·
說明提到,因防風的形狀減少了空氣的阻力,提高了射程距離。
o 加上炮彈重量也比舊有徹甲彈為重,故威力增加不少。
但是因射程延伸、貫通力強化而需要把炮彈的後部改成紮起的形狀(船尾狀 ),令到彈道安定性惡化、散布界(彈頭到達後所擴散的範圍)也增大了。
(打不中的話說什麼也是多餘)
但是因射程延伸、貫通力強化而需要把炮彈的後部改成紮起的形狀(船尾狀 ),令到彈道安定性惡化、散布界(彈頭到達後所擴散的範圍)也增大了。
(
·
發現了這炮彈的是(水中彈效果意外地強力的事實)加賀的妹妹,土佐醬。
砲彈資料
|
|||||
口徑
|
全長
|
砲彈重量
|
炸藥重量
|
炸薬比率
|
射程
|
46cm
|
1,955.0mm
|
1,460kg
|
33.850kg
|
2.32%
|
42030m
|
40cm
|
1,738.5mm
|
1,020kg
|
14.888kg
|
1.46%
|
37900m
|
36cm
|
1,524.7mm
|
673.5kg
|
11.102kg
|
1.65%
|
35450m
|
20.3cm
|
906.2mm
|
125.85kg
|
3.100kg
|
2.46%
|
27400m
|
15.5cm
|
677.8mm
|
55.87kg
|
1.152kg
|
2.00%
|
27400m
|
·
炸藥的比率是「徹甲彈總重量的2~2.32%」「榴彈總重量的10%」
文章內容部分經修訂及編譯
編譯:如月優
校對:星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